11月4日,“長江經濟帶綠色化工行——走進染料中間體產業”調研活動,在西安舉辦的2017石油和化工行業領袖峰會暨《中國化工報》理事會第十三次年會上啟動。此次調研將摸清染料中間體產業現狀,剖析產業存在問題,發掘科技創新典型樣板。與會專家認為,調研活動對提升染料中間體產業環境治理水平、探尋可持續發展路徑、推動長江流域綠色發展意義重大。
調研活動在工信部、環保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中國染料工業協會指導下,由中國化工報社、中國化工產業發展研究院發起組織。據中國化工報社社長崔學軍介紹,本次調研將采取現場調查、專題座談、閉門會議、問卷調查等多種形式,走訪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染料中間體企業。調研活動歷時8個月,將在明年“六五”世界環境日發布全國首份區域性石油和化工行業產業綠色發展報告,以引導染料中間體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
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巡視員辛仁周指出,長江中上游地區相關產業的技術水平整體比較落后,面臨向東部看齊加快發展的任務,調研活動有利于貫徹落實國家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要求。他希望調研能夠發現和推廣典范企業的經驗,對負面典型則要曝光,以此提升整個產業的綠色環保水平。
石化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認為,本次調研活動以綠色發展為主題,高度契合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部署。他希望,調研活動能為國家行業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意見和建議,幫助金融界、產業基金和投資者發現好企業、好項目以及投資機會。
環保部政策法規司環境政策處副處長王力表示,綠色發展是企業今后的發展方向。企業的環境信用越好,在稅收、信貸等方面獲得的支持就越大,目前工商銀行對綠色企業的平均貸款余額是紅色企業的23倍。
科技部社會發展司資源環境處孫巖認為,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其實并不矛盾,化工行業不應該是一個環境污染的制造者,而應通過技術創新成為環境問題解決方案的提供者。以染顏料行業為例,行業、企業應更加重視科技創新,研發活性染料重要中間體H酸清潔生產新技術、2-氨基-4-乙酰氨基苯甲醚連續硝化清潔生產工藝、1-氨基蒽醌清潔生產工藝、染料中間體間苯二酚清潔生產新工藝等滿足長江經濟帶工業綠色發展所需的工藝技術,并通過各種形式加以推廣。
記者在啟動儀式前采訪了中國染料工業協會會長史獻平,他表示,隨著環保標準的日益嚴苛,多數染料中間體企業在創新優化工藝的基礎上,斥巨資上馬了“三廢”處理裝置,已實現達標排放。他希望通過這次調研可以改變公眾對染料產業的誤解。
中國化工報社副總編輯孟晶表示,本次調研活動將以企業和園區為調研重點,關注整個產業鏈條,其中最核心的是關注企業清潔生產和排污情況,探索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中國化工報社副總編輯、中國化工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潘杰主持了綠色化工行啟動儀式。面對專家們提出的期望和建議,他表示:“專家和企業界代表的期望與要求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和指南,我們一定牢記眾托、不負眾望,為精心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增長極,促進長江流域化工綠色發展留下我們的足跡!”